超越容量的界限
现代操作系统不使用分段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有研究表明, Google数据中心中的1000台服务器在7分钟内就运行了上千个不同的程序, 其中有的是巨大无比的家伙(Google内部开发程序的时候为了避免不同计算机上的动态库不兼容的问题, 用到的所有库都以静态链接的方式成为程序的一部分, 光是程序的代码段就有几百MB甚至上GB的大小,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这篇文章), 有的只是一些很小的测试程序. 让这些特征各异的程序都占用连续的存储空间并不见得有什么好处: 那些巨大无比的家伙们在一次运行当中只会触碰到很小部分的代码, 其实没有必要分配那么多内存把它们全部加载进来; 另一方面, 小程序运行结束之后, 它占用的存储空间就算被释放了, 也很容易成为"碎片空洞" - 只有比它更小的程序才能把碎片空洞用起来. 分段机制的简单朴素, 在现实情况中也许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事实上, 我们需要一种按需分配的虚存管理机制. 之所以分段机制不好实现按需分配, 就是因为段的粒度太大了,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我们需要反其道而行之: 把连续的存储空间分割成小片段, 以这些小片段为单位进行组织, 分配和管理. 这正是分页机制的核心思想.
在分页机制中, 这些小片段称为页面, 在虚拟地址空间和物理地址空间中也分别称为虚拟页和物理页. 分页机制做的事情, 就是把一个个的虚拟页分别映射到相应的物理页上. 显然, 这一映射关系并不像分段机制中只需要一个段基址寄存器就可以描述的那么简单. 分页机制引入了一个叫"页表"的结构, 页表中的每一个表项记录了一个虚拟页到物理页的映射关系, 来把不必连续的页面重新组织成连续的虚拟地址空间. 因此, 为了让分页机制支撑多任务操作系统的运行, 操作系统首先需要以物理页为单位对内存进行管理. 每当加载程序的时候, 就给程序分配相应的物理页(注意这些物理页之间不必连续), 并为程序准备一个新的页表, 在页表中填写程序用到的虚拟页到分配到的物理页的映射关系. 等到程序运行的时候, 操作系统就把之前为这个程序填写好的页表设置到MMU中, MMU就会根据页表的内容进行地址转换, 把程序的虚拟地址空间映射到操作系统所希望的物理地址空间上.
虚存管理中PIC的好处
我们之前提到, PIC的其中一个好处是可以将代码加载到任意内存位置执行. 如果配合虚存管理, PIC还有什么新的好处呢? (Hint: 动态库已经在享受这些好处了)
i386是x86史上首次引进分页机制的处理器, 它把物理内存划分成以4KB为单位的页面, 同时也采用了二级页表的结构. 为了方便叙述, i386给第一级页表取了个新名字叫"页目录". 虽然听上去很厉害, 但其实原理都是一样的. 每一张页目录和页表都有1024个表项, 每个表项的大小都是4字节, 除了包含页表(或者物理页)的基地址, 还包含一些标志位信息. 因此, 一张页目录或页表的大小是4KB, 要放在寄存器中是不可能的, 因此它们要放在内存中. 为了找到页目录, i386提供了一个CR3(control register 3)寄存器, 专门用于存放页目录的基地址. 这样, 页级地址转换就从CR3开始一步一步地进行, 最终将虚拟地址转换成真正的物理地址, 这个过程称为一次page walk.
PAGE FRAME
+-----------+-----------+----------+ +---------------+
| DIR | PAGE | OFFSET | | |
+-----+-----+-----+-----+-----+----+ | |
| | | | |
+-------------+ | +------------->| PHYSICAL |
| | | ADDRESS |
| PAGE DIRECTORY | PAGE TABL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PG TBL ENTRY |--------------+
| |---------------| |---------------|
+->| DIR ENTRY |--+ | |
|---------------| | | |
| | | | |
+---------------+ | +---------------+
^ | ^
+-------+ | +---------------+
| CR3 |--------+
+-------+
我们不打算给出分页过程的详细解释, 请你结合i386手册的内容和课堂上的知识, 尝试理解i386分页机制, 这也是作为分页机制的一个练习. i386手册中包含你想知道的所有信息, 包括这里没有提到的表项结构, 地址如何划分等.
理解分页细节
- i386不是一个32位的处理器吗, 为什么表项中的基地址信息只有20位, 而不是32位?
- 手册上提到表项(包括CR3)中的基地址都是物理地址, 物理地址是必须的吗? 能否使用虚拟地址?
- 为什么不采用一级页表? 或者说采用一级页表会有什么缺点?
页级转换的过程并不总是成功的, 因为i386也提供了页级保护机制, 实现保护功能就要靠表项中的标志位了. 我们对一些标志位作简单的解释:
- present位表示物理页是否可用, 不可用的时候又分两种情况:
- 物理页面由于交换技术被交换到磁盘中了, 这就是你在课堂上最熟悉的Page fault的情况之一了, 这时候可以通知操作系统内核将目标页面换回来, 这样就能继续执行了
- 进程试图访问一个未映射的线性地址, 并没有实际的物理页与之相对应, 因此这就是一个非法操作咯
- R/W位表示物理页是否可写, 如果对一个只读页面进行写操作, 就会被判定为非法操作
- U/S位表示访问物理页所需要的权限, 如果一个ring 3的进程尝试访问一个ring 0的页面, 当然也会被判定为非法操作
空指针真的是"空"的吗?
程序设计课上老师告诉你, 当一个指针变量的值等于NULL时, 代表空, 不指向任何东西. 仔细想想, 真的是这样吗? 当程序对空指针解引用的时候, 计算机内部具体都做了些什么? 你对空指针的本质有什么新的认识?
和分段机制相比, 分页机制更灵活, 甚至可以使用超越物理地址上限的虚拟地址. 现在我们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这两点. 撇去存储保护机制不谈, 我们可以把这分段和分页的过程分别抽象成两个数学函数:
y = seg(x) = seg.base + x
y = page(x)
可以看到, seg()
函数只不过是做加法.
如果仅仅使用分段机制, 我们还要求段级地址转换的结果不能超过物理地址上限:
y = seg(x) = seg.base + x < PMEM_MAX
=> x < PMEM_MAX - seg.base
=> x <= PMEM_MAX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仅仅使用分段机制, 虚拟地址是无法超过物理地址上限的.
而分页机制就不一样了, 我们无法给出page()
具体的解析式,
是因为填写页目录和页表实际上就是在用枚举自变量的方式定义page()
函数,
这就是分页机制比分段机制灵活的根本原因.
虽然"页级地址转换结果不能超过物理地址上限"的约束仍然存在,
但我们只要保证每一个函数值都不超过物理地址上限即可,
并没有对自变量的取值作明显的限制, 当然自变量本身也就可以比函数值还大.
这就已经把分页的"灵活"和"允许使用超过物理地址上限"这两点特性都呈现出来了.
i386采用段页式存储管理机制. 不过仔细想想, 这只不过是把分段和分页结合起来罢了, 用数学函数来理解, 也只不过是个复合函数:
paddr = page(seg(vaddr))
而"虚拟地址空间"和"物理地址空间"这两个在操作系统中无比重要的概念, 也只不过是这个复合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而已.
最后, 支持分页机制的处理器能识别什么是页表吗? 我们以一个页面大小为1KB的一级页表的地址转换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pa = (pg_table[va >> 10] & ~0x3ff) | (va & 0x3ff);
可以看到, 处理器并没有表的概念: 地址转换的过程只不过是一些访存和位操作而已. 这再次向我们展示了计算机的本质: 一堆美妙的, 蕴含着深刻数学道理和工程原理的... 门电路! 然而这些小小的门电路操作却成为了今天多任务操作系统的基础, 支撑着千千万万程序的运行, 真不愧是人类的文明.
将虚存管理抽象成VME
虚存管理的具体实现自然是机器相关的, 比如在i386中用于存放页目录基地址的CR3, 在其它机器上很大概率并不叫这个名字, 访问这个寄存器的指令自然也各不相同. 再者, 不同机器中页面的大小可能会有差异, 页表项的结构也不尽相同, 更不用说有的机器还可能有多于两级的页表结构了. 于是, 我们可以将虚存管理的功能划入到AM的一类新的API中, 名字叫VME(Virtual Memory Extension).
老规矩, 我们来考虑如何将虚存管理的功能抽象成统一的API. 换句话说, 虚存机制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 我们在上文已经讨论过这个问题了: 虚存机制, 说白了就是个映射(或函数). 也就是说, 本质上虚存管理要做的事情, 就是在维护这个映射. 但这个映射应该是每个进程都各自维护一份, 因此我们需要如下的两个API:
int _protect(_Protect *p)
用于创建一个默认的地址空间void _unprotect(_Protect *p)
用于销毁指定的地址空间
其中_Protect
是一个结构体类型, 定义了地址空间描述符的结构(在nexus-am/am/am.h
中定义):
typedef struct _Protect {
size_t pgsize;
_Area area;
void *ptr;
} _Protect;
其中pgsize
用于指示页面的大小,area
表示虚拟地址空间中用户态的范围,
ptr
则用于指示具体的映射. 在PA中, 目前只会用到ptr
.
有了地址空间, 我们还需要有相应的API来维护它们. 于是很自然就有了如下的API:
int _map(_Protect *p, void *va, void *pa, int prot);
它用于将地址空间p
中虚拟地址va
所在的虚拟页,
以prot
的权限映射到pa
所在的物理页.
当prot
中的present位为0
时, 表示让va
的映射无效.
VME的主要功能已经通过上述三个API抽象出来了. 最后还有另外两个统一的API:
int _vme_init(void *(*pgalloc)(size_t size), void (*pgfree)(void *))
用于进行VME相关的初始化操作. 其中它还接受两个来自操作系统的页面分配回调函数的指针, 让AM在必要的时候通过这两个回调函数来申请/释放一页物理页._Context *_ucontext(_Protect *p, _Area ustack, _Area kstack, void *entry, void *args)
用于创建用户进程上下文. 我们之前已经介绍过这个API, 但加入虚存管理之后, 我们需要对这个API的实现进行一些改动, 具体改动会在下文介绍.
下面我们来介绍Nanos-lite如何使用x86-nemu
的VME.
在分页机制上运行Nanos-lite
由于页表位于内存中, 但计算机启动的时候, 内存中并没有有效的数据,
因此我们不可能让计算机启动的时候就开启分页机制.
操作系统为了启动分页机制, 首先需要准备一些内核页表.
框架代码已经为我们实现好这一功能了(见nexus-am/am/arch/x86-nemu/src/vme.c
的_vme_init()
函数).
只需要在nanos-lite/include/common.h
中定义宏HAS_VME
,
Nanos-lite在初始化的时候首先就会调用init_mm()
函数(在nanos-lite/src/mm.c
中定义)来初始化MM.
这里的MM是指存储管理器(Memory Manager)模块, 它专门负责分页相关的存储管理.
目前初始化MM的工作有两项, 第一项工作是将TRM提供的堆区起始地址作为空闲物理页的首地址,
将来会通过new_page()
函数来分配空闲的物理页.
为了简化实现, MM中采用顺序的方式对物理页进行分配, 而且分配后无需回收.
第二项工作是调用AM的_vme_init()
函数, 填写内核的页目录和页表,
然后设置CR3寄存器, 最后通过设置CR0寄存器来开启分页机制.
这样以后, Nanos-lite就运行在分页机制之上了.
为了在NEMU中实现分页机制, 你需要添加CR3寄存器和CR0寄存器, 以及相应的操作它们的指令.
对于CR0寄存器, 我们只需要实现PG位即可.
如果发现CR0的PG位为1, 则开启分页机制,
从此所有虚拟地址的访问(包括vaddr_read()
, vaddr_write()
)都需要经过分页地址转换.
为此, 你需要对vaddr_read()
和vaddr_write()
函数作少量修改.
以vaddr_read()
为例, 修改后如下:
uint32_t vaddr_read(vaddr_t addr, int len) {
if (data cross the page boundary) {
/* this is a special case, you can handle it later. */
assert(0);
}
else {
paddr_t paddr = page_translate(addr);
return paddr_read(paddr, len);
}
}
你需要理解分页地址转过的过程, 然后编写page_translate()
函数.
另外由于我们不打算实现保护机制, 在page_translate()
函数的实现中,
你务必使用assertion检查页目录项和页表项的present位,
如果发现了一个无效的表项, 及时终止NEMU的运行, 否则调试将会异常困难.
这通常是由于你的实现错误引起的, 请检查实现的正确性.
再次提醒, 只有开启分页机制之后才会进行页级地址转换.
最后提醒一下页级地址转换时出现的一种特殊情况.
由于i386并没有严格要求数据对齐, 因此可能会出现数据跨越虚拟页边界的情况,
例如一条很长的指令的首字节在一个虚拟页的最后, 剩下的字节在另一个虚拟页的开头.
如果这两个虚拟页被映射到两个不连续的物理页, 就需要进行两次页级地址转换,
分别读出这两个物理页中需要的字节, 然后拼接起来组成一个完成的数据返回.
MIPS作为一种RISC架构, 指令和数据都严格按照4字节对齐, 因此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否则MIPS CPU将会抛出异常, 可见软件灵活性和硬件复杂度是计算机科学中又一对tradeoff.
不过根据KISS法则, 你现在可以暂时不实现这种特殊情况的处理,
在判断出数据跨越虚拟页边界的情况之后, 先使用assert(0)
终止NEMU, 等到真的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再进行处理.
在NEMU中实现分页机制
根据上述的讲义内容, 在NEMU中实现i386分页机制, 如有疑问, 请查阅i386手册.
让DiffTest支持分页机制
为了让DiffTest机制正确工作, 你需要
- 在
restart()
函数中我们需要对CR0寄存器初始化为0x60000011
, 但我们不必关心其含义. - 实现分页机制中accessed位和dirty位的功能
- 处理
attach
命令时, 需要将CR0和CR3也同步到REF中 - 对快照功能进行更新
这毕竟是个选做题而已, 实现细节就不提示了, 遇到困难就自己思考一下解决方案吧.
在分页机制上运行用户进程
成功实现分页机制之后, 你会发现仙剑奇侠传也同样成功运行了.
但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其实不太对劲:
我们在_vme_init()
中创建了内核的虚拟地址空间, 之后就再也没有切换过这一虚拟地址空间.
也就是说, 我们让仙剑奇侠传也运行在内核的虚拟地址空间之上!
这太不合理了, 虽然NEMU没有实现ring 3, 但用户进程还是应该有自己的一套虚拟地址空间.
更可况, Navy-apps之前让用户程序链接到0x4000000
的位置,
是因为之前Nanos-lite并没有对空闲的物理内存进行管理;
现在引入了分页机制, 由MM来负责所有物理页的分配.
这意味着, 如果将来MM把0x4000000
所在的物理页分配出去, 仙剑奇侠传的内容将会被覆盖!
因此, 目前仙剑奇侠传看似运行成功, 其实里面暗藏杀机.
正确的做法是, 我们应该让用户进程运行在操作系统为其分配的虚拟地址空间之上.
为此, 我们需要对工程作一些变动.
首先需要将navy-apps/Makefile.compile
中的链接地址-Ttext
参数改为0x8048000
,
这是为了避免用户进程的虚拟地址空间与内核相互重叠, 从而产生非预期的错误.
同样的, nanos-lite/src/loader.c
中的DEFAULT_ENTRY
也需要作相应的修改.
这时, "虚拟地址作为物理地址的抽象"这一好处已经体现出来了:
原则上用户进程可以运行在任意的虚拟地址, 不受物理内存容量的限制.
我们让用户进程的代码从0x8048000
附近开始,
这个地址已经超过了物理地址的最大值(NEMU提供的物理内存是128MB),
但分页机制保证了进程能够正确运行.
这样, 链接器和程序都不需要关心程序运行时刻具体使用哪一段物理地址,
它们只要使用虚拟地址就可以了, 而虚拟地址和物理地址之间的映射则全部交给操作系统的MM来管理.
为此, 我们需要对创建用户进程的过程进行较多的改动.
我们首先需要在加载用户进程之前为其创建地址空间.
由于地址空间是进程相关的, 我们将_Protect
结构体作为PCB的一部分.
这样以后, 我们只需要在context_uload()
的开头调用_protect()
, 就可以实现地址空间的创建.
目前这个地址空间除了内核映射之外就没有其它内容了,
具体可以参考nexus-am/am/arch/x86-nemu/src/vme.c
.
不过, 此时loader()
不能直接把用户进程加载到内存位置0x8048000
附近了,
因为这个地址并不在内核的虚拟地址空间中, 内核不能直接访问它.
loader()
要做的事情是, 获取程序的大小之后, 以页为单位进行加载:
- 申请一页空闲的物理页
- 通过
_map()
把这一物理页映射到用户进程的虚拟地址空间中 - 从文件中读入一页的内容到这一物理页上
这一切都是为了让用户进程在将来可以正确地运行: 用户进程在将来使用虚拟地址访问内存,
在loader为用户进程维护的映射下, 虚拟地址被转换成物理地址,
通过这一物理地址访问到的物理内存, 恰好就是用户进程想要访问的数据.
因此, 你需要在AM中实现_map()
函数(在nexus-am/am/arch/x86-nemu/src/vme.c
中定义),
你可以通过p->ptr
获取页目录的基地址. 若在映射过程中发现需要申请新的页表,
可以通过回调函数pgalloc_usr()
向Nanos-lite获取一页空闲的物理页.
最后, 为了让这一地址空间生效, 我们还需要将它落实到MMU中.
具体地, 我们希望在CTE恢复进程上下文的时候来切换地址空间.
为此, 我们需要将进程的地址空间描述符指针加入到上下文中.
框架代码已经实现了这一功能(见nexus-am/am/arch/x86-nemu/include/arch.h
), 但你还需要
- 修改
_ucontext()
的实现, 在创建的用户进程上下文中设置地址空间描述符指针 - 在
irq_handle()
的开头调用get_cur_as()
(在nexus-am/am/arch/x86-nemu/src/vme.c
中定义), 来将当前的地址空间描述符指针保存到上下文中 - 在
irq_handle()
返回前调用_switch()
(nexus-am/am/arch/x86-nemu/src/vme.c
中定义) 来切换地址空间, 将调度目标进程的地址空间落实到MMU中
在分页机制上运行用户进程
根据上述的讲义内容, 对创建用户进程的过程进行相应改动, 让用户进程在分页机制上成功运行.
为了测试实现的正确性, 我们先单独运行dummy(记得修改调度代码),
并先在exit
的实现中调用_halt()
结束系统的运行,
这是因为让其它程序成功运行还需要进行一些额外的改动.
如果你的实现正确, 你会看到dummy程序最后输出GOOD TRAP的信息, 说明它确实在分页机制上成功运行了.
内核映射的作用
在_protect()
函数中创建地址空间的时候, 有一处代码用于拷贝内核映射:
for (int i = 0; i < NR_PDE; i ++) {
updir[i] = kpdirs[i];
}
尝试注释这处代码, 重新编译并运行, 你会看到发生了错误. 请解释为什么会发生这个错误.
为了在分页机制上运行仙剑奇侠传, 我们还需要考虑堆区的问题.
之前我们让mm_brk()
函数直接返回0
, 表示用户进程的堆区大小修改总是成功,
这是因为在实现分页机制之前, 0x4000000
之上的内存都可以让用户进程自由使用.
现在用户进程运行在分页机制之上, 我们还需要在mm_brk()
中把新申请的堆区映射到虚拟地址空间中,
这样才能保证运行在分页机制上的用户进程可以正确地访问新申请的堆区.
为了识别堆区中的哪些空间是新申请的, 我们还需要记录堆区的位置.
由于每个进程的堆区使用情况是独立的, 我们需要为它们分别维护堆区的位置,
因此我们在PCB中添加cur_brk
和max_brk
两个成员,
来分别记录当前的program break位置, 以及program break曾经达到的最大位置.
引入max_brk
是为了简化实现: 我们可以不实现堆区的回收功能,
而是只为当前新program break超过max_brk
部分的虚拟地址空间分配物理页.
在分页机制上运行仙剑奇侠传
根据上述内容, 实现nanos-lite/src/mm.c
中的mm_brk()
函数.
你需要注意_map()
参数是否需要按页对齐的问题(这取决于你的_map()
实现).
实现正确后, 仙剑奇侠传就可以正确在分页机制上运行了.
native的VME实现
尝试阅读native
的VME实现, 你发现native
是如何实现VME的? 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支持虚存管理的多道程序
绕了一大圈引入了虚存管理, 现在我们终于回来了: 我们可以支持多个用户进程的并发运行了.
支持虚存管理的多道程序
让Nanos-lite加载仙剑奇侠传和hello这两个用户进程. 如果你的实现正确, 你将可以一边运行仙剑奇侠传的同时, 一边输出hello信息. 和之前不一样, 这次的hello信息是由用户进程输出的.
修复缺页错误 (选做)
尝试通过context_kload()
来加载在Nanos-lite中定义的hello_fun()
函数,
来替换hello用户进程, 你应该会观察到缺页错误. 尝试定位并修复这个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 我们目前只允许最多一个需要更新画面的进程参与调度, 这是因为多个这样的进程并发运行会导致画面被相互覆盖, 影响画面输出的效果. 在真正的图形界面操作系统中, 通常由一个窗口管理进程来统一管理画面的显示, 需要显示画面的进程与这一管理进程进行通信, 来实现更新画面的目的. 但这需要操作系统支持进程间通信的机制, 这已经超出了ICS的范围, 而且Nanos-lite作为一个裁剪版的操作系统, 也不提供进程间通信的服务. 因此我们进行了简化, 最多只允许一个需要更新画面的进程参与调度即可.
不过我们会发现, 和之前相比, 在分页机制上运行的仙剑奇侠传的性能有了明显的下降. 尽管NEMU在串行模拟MMU的功能, 并不能完全代表硬件MMU的真实运行情况, 但这也说明了虚存机制确实会带来额外的运行时开销. 由于这个原因, 60年代工程师普遍对虚存机制有所顾虑, 不敢轻易在系统中实现虚存机制. 但"不必修改程序即可让多个程序并发运行"的好处越来越明显, 以至于虚存机制成为了现代计算机系统的标配.
支持开机菜单程序的运行 (选做)
尝试运行开机菜单程序, 你应该会发现问题. 尝试定位并修复这个问题.
由于我们没有提供任何提示, 这算是最难的一道选做题了, 供愿意挑战极限的同学尝试.
这一阶段的内容算是整个PA中最难的了, 连选做题的难度也和之前不是一个量级的. 这也展示了构建系统的挑战: 随着一个系统趋于完善, 模块之间的交互会越来越复杂, 代码看似避繁就简却可谓字字珠玑, 牵一发而动全身. 不过这是工程复杂度上升的必然规律, 等到代码量到了一定程度, 就算是开发一个应用程序, 也会面临类似的困难. 但我们要如何理解规模日趋复杂的项目代码呢?
答案是抽象. 所以你在PA中看到各种各样的API, 我们并不是随随便便定义它们的, 它们确实蕴含了模块行为的本质, 从而帮助我们更容易地从宏观的角度理解整个系统的行为, 就算是调试, 这些API对我们梳理代码的行为也有巨大的帮助. 当你在理解, 实现, 调试这些API的过程中, 你对整个系统的认识也会越来越深刻. 如果你确实独立完成到这里, 相信你以后也不会畏惧高复杂度的项目了.
温馨提示
PA4阶段2到此结束.